近年来,山东省大数据局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数字变革创新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方法路径,积极发挥数字强省办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建设,以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动能、增创新优势,赋能全省高质量发展。
坚持整体高效,推进治理方式数字变革
围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机制。以数字化驱动各级党政机关业务重塑、流程再造、模式优化,实现机关办公“一网协同”、服务“一网通办”、治理“一网统管”、决策“一网支撑”,打造精准智治之省。
增强机关运行效能。针对“办文纸来纸往、办会车来车往、办事人来人往”等机关运行效能低下等问题,全面开展数字机关建设,加快推进机关运行标准化、数字化、协同化、智慧化。做大做强“山东通”协同办公平台,推动各级各部门自建系统与“山东通”集成对接,实现各级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移动办公应用全覆盖。加快推进各级各部门核心业务数字化,以“三定”规定为依据,以“定准核心业务—梳理业务事项—确定业务流程—理清协同关系—建立数据指标”为路径,加快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强化数据汇聚共享。着力打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机关事务管理等一批机关内部“一件事”一链协同应用。
增强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格局,建设“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政府、掌上政府。全面升级省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强化桌面端、移动端、窗口端、自助端等多渠道事项、服务和数据同源建设。从企业和群众办成“一件事”入手,深化“双全双百”工程,推动政务服务极简办、全域办、集成办。推进服务渠道深度融合,做到事项办理“线上只进一网(一端)、线下只进一窗”。深入开展“无证明之省”建设,推出全省统一的“居民码”“企业码”,加快实现“免证办事”“一码通行”。
增强监管执法效能。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以及信用监管在市场治理领域的融合应用。探索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等灵活管理模式,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推行“标签式”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对市场主体精准画像,提升精准监管能力,特别是对诚信守法的市场主体,做到“无事不扰”。
增强宏观决策效能。高标准推进“一网统揽”综合慧治平台建设,构建省市一体、高效协同的经济社会运行态势感知体系和可视化指挥调度体系。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重点打造一批数字化多跨综合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党建”“数字人大”“数字政协”“数字群团”建设。强化大数据在财政、统计、审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坚持融合创新,推进生产方式数字变革
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发展方式整体转型。
加强数字科技创新。开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量子通信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等数字化领域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发展,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大数据创新发展中心,推进大数据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展示体验、交流培养、产业培育等领域变革创新。
加速数字产业发展。开展数字经济园区培育行动。发挥海尔、海信、浪潮、歌尔等领军数字企业领航带动作用,健全完善我省数字产业生态。大力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梯度培育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施高端软件“四名”行动,推动济南、青岛软件名城提档升级。同时,前瞻布局未来网络、碳基芯片、类脑计算等未来产业,推动形成未来产业策源地。
加快产业数字赋能。在工业领域,高水平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做大做强“双跨”平台,做精特色专业型平台,做细行业服务型平台。重点围绕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产业,实施“一业一策”,加速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在农业领域,深入开展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智能牧场建设,推进种植业、畜牧业、种业数字化发展。在服务业领域,推动数字设计、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数字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坚持数字惠民,推进生活方式数字变革
围绕各类人群的全周期、多层次生活服务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应用牵引,深入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全面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不断提升民生服务的精准性、充分性、均衡性,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入推进数字惠民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个人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医保、文化、体育、养老、救助等重点领域,全链条打造智慧应用场景。比如,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着力点,加快数字校园建设;以方便群众就医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以居家养老为着力点,创新“互联网+养老”等智慧养老模式。同时,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共享智能化服务。
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结合“一网统揽”综合慧治平台建设,所有设区市全面建成感知设施统筹、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城市大脑”。大规模推进物联网络建设和智能终端部署,将网络和终端延伸到城市的最小神经末梢,实现对城市主要体征的实时感知,让城市的人和物能“说话对话”和“交流思考”。打通智慧便民“最后一公里”,着力推动配套智能停车、智能快递柜、智能充电设施、智能健身、智能灯杆、智能垃圾箱等公共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智能化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加快实现农村固定网络接入能力和速率基本达到城市同等水平。着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实现涉农服务事项全程在线办理,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办、动动手指就能办。
坚持泛在领先,强化数字变革基础支撑
抢抓“新基建”加速布局的窗口期,加快推进“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和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领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云”方面。开展数据中心增量提质行动,统筹推动数据中心集聚发展,构建“2+5+N”的全省一体化数据中心雁阵格局。全面推动省级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协同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算力强大、算法领先、存算一体的数据中心体系。
“网”方面。推动5G网络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场所深度覆盖和县级以上城区、重点中心镇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功能性覆盖。大力发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高标准建成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山东。
“端”方面。加快物联网终端部署,积极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形成千万级感知节点,全面形成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融”方面。全面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对存量设施分类分期实施数字化改造,对新建设施同步谋划开展数字化建设,推动全省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内领先水平,打造全国融合基础设施示范区。
健全数字化领域安全动态防控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数字变革创新保驾护航。
(稿件原载于山东《支部生活》杂志2022年第4期)